中国网财经1月19日讯(记者 魏国旭)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大年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调控次数为651次,同比上涨33%,创历史新高。综合全年的走势来看,202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整体呈现先紧后松态势。
上半年调控趋“紧”
一条条调控政策的出台,以监管层的智慧应对着市场的最新变化,也牵动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神经。2021年上半年,房地产调控政策以缩紧为主,企业层面“三条红线”、集中供地等政策接连落地。其中,“三道红线”改变了行业“举债扩张”的增长逻辑,房地产去金融化脚步加速;而 “供地两集中”政策则旨在降低土地竞拍热度,引导市场合理回归。
与此同时,各地开始对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进行纠偏。2021年1月末,上海银保监局和北京银保监局接连发文,严查消费贷、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;3月,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三部门联合发文,表示要严控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,要求各机构联合开展一次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的专项排查,并于同年5月前完成。
宏观层面,在“因城施策”落实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目标下,部分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遭到了住建部的约谈。2021年7月,因“上半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和住宅用地价格增长过快,市场预期不稳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”,银川、徐州、金华、泉州、惠州五城被约谈。此后,银川市全面升级房地产调控,收紧商品住房限购、限售政策,并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;金华市也从限售、公证摇号和二手住宅价格监管等多个角度着手调控市场。
此外,多家企业因为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到位被曝光,如新力地产旗下的长沙新力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21年5月和9月均因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到位,被长沙市住建局曝光,同样被曝光的还有部分中介机构,包括长沙安居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58同城平台)、长沙八方世家置业有限公司(德祐八方小区店)、长沙八优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(新环境八方A区店)。
下半年松动释放“信心”
由于市场对上半年调控政策的收紧反应强烈,下半年新房销售明显遇冷。诸葛找房披露的数据显示,在2021年6月达到全年成交峰值4579.11万平方米后,成交水平出现断崖式下跌,截至11月末,新房成交降至除2月的最低值,单月成交2848.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32%,环比下降4.2%。
面对渐渐冷淡的房地产市场,监管层在下半年持续发声稳定预期。2021年10月,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,部分金融机构对30家试点房企“三线四档”融资管理规则存在一些误解,对要求“红档”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,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。在随后召开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,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房地产信贷过紧的行为逐步得以“矫正”。12月,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通知,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依法合规、风险可控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,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。
同时,部分城市已开始出台政策提振市场,最典型的政策内容是人才补贴、购房补贴。12月,包括桂林、晋江、呼和浩特、荆门、衡阳、开封、南宁、保定等在内的近25个城市都拿出了“真金白银”,以期提振房地产市场。此外,还有城市要求新房销售价不得低于初始备案价的一定比例,限制恶意降价。
2022年政策或存松动可能
回望已经过去的一年,无论市场好坏,房地产调控始终“稳”字当头。那么,2022年的调控政策会呈现何种走势呢?整体上,多数市场机构认为房地产行业正逐渐跨过低谷,2022年整个行业开始回温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记者,从调控走势看,2022年以明显宽松为导向,即便可能市场还是有一些炒作,但实际上房地产方面确实要继续落实宽松导向;在激活合理购房消费需求、减少房地产行政管控等方面也会积极发力。
信达证券指出,2022 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、开工以及房地产投资同比将进一步下行,并进入负区间。在“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”的大方向下,届时各地调控政策可能会有进一步放松,若果真如此,则房地产各项数据有望在年中筑底回升,房地产行业大概率实现“软着陆”。
中指研究院也认为,展望2022年,短期楼市调控政策或已见底,在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、实现“三稳”目标下,各地方政府预计将进一步落实“因城施策”,部分市场降温过快的城市或将加快扶持类政策的出台。
不过,也有分析师持不同观点。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告诉记者,房地产市场的“房住不炒”定位不会改变,随着中央经济会议首提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,2022年整体的政策调控力度不会放松。不过梁楠同时表示,“针对部分市场下行压力较大、库存量高的城市,或将出台一些救市措施。”
中航证券相关分析师也表示,认为自2020年以来,我国各地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纷纷升级,预计202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大概率仍将维持定力,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,地产行业基本面持续走弱,认为地产政策存在边际转松的可能性。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财经消费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如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本网,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:gkjnet@qq.com